爾林兔村毗鄰內蒙古,是神木西北邊上的一個鎮子,這里的沙丘之上沙柳成片,海子之中蒲草叢生。還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每逢三月這里依然是春寒料峭,且時常有狂風大作,然而農婦們卻要開始忙著折收嫩綠的柳條了,她們在忙碌農耕的同時還要進行一項優美高雅的柳條編織工作。
神木處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過渡地帶,南部鄉鎮多為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地貌,生長著大量家柳,山春柳。而北部鄉鎮如爾林兔則多為沙地,主要生長沙柳、蒲草,因此南北部柳編的取材各不相同。此外,也有采用桑條和荊條編織,這兩種植物雖南北皆有生長,但主要運用于南部。其中,最熟家柳堅韌耐用,而沙柳不僅柳條可編織,其根須剝皮后的柔韌度甚至要比家柳都高,因此,它在神木柳編材料中質量屬于最上乘。北部鄉鎮多鹽堿沼澤地,生產蒲草,因此,蒲草是北部編織的另一大原材料。
神木柳編分為剝皮和帶皮兩種,一般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編織都要先將柳條皮祛除,這樣編織出來才干凈清爽。若用于喂食動物牲口之類的農具時,美觀就不會被太多考慮,結實耐用最重要,因此也無需剝皮
柳編制品的種類繁多,在內銷方面有席、筐、簍、簸箕、笆斗、柳條箱、笸籮、花籃、笊籬、食盤等多種類型。外銷方面,經過開拓和設計已形成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等多種類型,在外貿中形成低檔商品變成高檔的升值效應,很受外貿部門的重視。當時,神木建有大型的柳編廠,專門收集編織各類柳編制品,且基本用于出口,這對于當時的神木而言,可謂是一項收入不菲的副業。
每當三月的春風吹過,在下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一茬新嫩的柳條便紛紛舒展自己曼妙的身姿,搖曳在明媚的陽光下,這時候的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而心靈手巧則的女人們則通過她們新穎的設計,可人的手法,一根根細長翠綠的柳條兒就可以轉化成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而當你親眼所見時,一定會被驚羨,感嘆緣何上天會給她們如此精湛的手藝。在神木,還有專門的柳匠,一般都是男人,他們會從事一些高難度的編織,這些編織工序發雜,要求嚴格,例如簸箕、笸籮等都由他們來完成。
柳編的編織技術包括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五種。平編。這是編平面席箔類的主要工種。其特點是經緯交織,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壓一,也可以挑二壓二、挑一壓二、挑二壓一,從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編織紋樣。這類變法主要用于蒲草編織。紋編、勒編、砌編才是傳統柳編的常見技法,而神木人習慣于絞編。絞編也是以經緯編壓為主要特點的工種。它和平編的不同之處是在經編方面,平編的經緯相同,同時動作,往前編織;而紋編則先編排好經樁,經樁可以是繩,是條子,甚至是鐵絲,然后以編條交叉上下穿行于經樁上下,循環繞行。編成后的效果,表面全為緯編所掩蓋,不露經條。絞編要求編緯的條子要比較柔軟,有韌性,故常用于家柳、沙柳根以及桑條編織。
在南部鄉鎮,也曾用靠近玉米棒最里邊的兩層皮作為原材料來編織。在當時,每年秋季,大量的玉米皮會被幾種回收,編織前首先要給玉米皮灑一定量的水,然后用油布將其包裹一段時間,目的就是讓玉米皮足夠潮濕,此時一口大甕早就準備妥當,甕底放有少許蘭炭和少量硫磺,當二者觸碰點燃后就將潮濕的玉米皮擱置于甕中,然后將甕口用油布捂的密不透風,這一程序主要是為了漂白,待到二十四小時候,就可打開甕口,此時的玉米皮盡皆潔白通透,十分好看。
接下里就要開始編織縫制了,首先要把玉米皮分別編程粗細不等的麻花辮,然后再用這些麻花辮開始編織各種用具。漂亮的圖案是玉米皮編織的優點,將麻花辮盤結縫制成各種各樣的圖形花案,點綴于成品上藝術感更強。不同于柳編,用玉米皮編織時需要針線的穿引方可成型,線一般都用麻繩代替。玉米皮的編織品不若柳編制品那般立體感強,因此多用于編織坐墊、炕席等。
1980年實行包產到戶責任之后,鄉鎮編織廠全部停辦,草柳編織也成為了農民家庭的副業。進入新世紀后,風靡一時的神木柳編逐漸歸于平靜,只有一些小作坊零星存在。土地綠化,防止沙化,保護環境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同時,新興輕便的工業產品對其逐漸取代,手工編織品也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它們更多的是被當做一種工藝品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