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有一種民間技藝——搟氈。
陜北氈匠的搟氈技藝衍生于何年何月,無人能說得清楚,但無論什么季節,只要你走進陜北農村,步入農家,通常都會看到鋪在炕上的一條條硬咯噌噌的毛氈。這毛氈鋪在炕上,不僅看起來美觀,而且人睡在上面冬暖夏涼,四季舒坦。
有史料記載,搟氈技藝是由蒙古游牧部落傳入的。宋末及元朝時期,蒙、回、漢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區雜居,當時蒙古族人居住氈堡,用氈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學習了搟氈這門技藝。從此,搟氈技藝便在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遍地開花?!皻纸场边@一職業也應運而生。
搟氈分時間,每年春夏之交,正是攔羊人剪羊毛的最佳時節。也是氈匠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這段日子,氈匠們便三三兩兩地結伴離開老家,扛著大弓(彈毛工),背著席布簾子出發了,他們翻山越嶺走路跨河招攬搟氈活。
在神木本地的農村,搟氈在冬天的時候尤其盛行。那時候,搟氈人便會走街串巷地在各個村落間留下自己的足跡與“作品”。一般情況下,各個村子里都會有幾戶人家屯下一年來積攢下的羊毛或者是牛毛來搟幾張氈。在那個年代,擁有幾張氈就是很奢侈的事了。搟氈并非一兩天的事,通常,氈匠一般都會帶一兩個徒弟,然后在村里選定一戶人家,專門騰出一孔窯來負責氈匠這幾日的居住休息。
搟氈是件苦差事,這從氈的原料及制作工序上就能看得出來。搟氈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為主,而且要求毛絲纖長,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純正,而且要純手工作業,彈毛、鋪毛、噴水、噴油、撒豆面、鋪毛、卷氈、捆氈連、搟連子、解連子壓邊、洗氈、整形、曬氈,13道工序缺一不可,每個細節只用簡單的工具,但是全程都要用手工操作來完成。
用繩子繞過屋椽把弓懸起,弓下放上備好的生羊毛,搟氈人胳膊上套上撥子拉動牛皮弓弦,把羊毛一遍遍地彈打直到柔軟。搟氈進入鋪毛的工序時,竹簾和打毛用的工具派上用場。先將彈好的羊毛均勻地鋪在竹簾上,鋪一層毛撒一層面粉,再噴一層食用油,用工具把羊毛打理平整,然后卷起竹簾,用繩子捆緊澆上熱水,踩于腳下來回滾動,直到水分擠出羊毛充分粘合后拉展四角,一條毛氈就做成了。在陜北神木,氈子有嚴格的區分,有白氈黑氈還有灰氈,白氈是由純綿羊毛搟制的,灰氈是綿羊毛和山羊毛攙和搟制的,而黑氈是由山羊毛搟制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神木農村人所搟制的氈,一般都是3尺寬,6尺長,而家境稍差一些的則會選擇搟制2.5尺寬,4尺長的氈子。由于氈匠們是根據羊毛的斤數來收取費用的,每斤毛大概是一到兩塊,所以在那個時候,搟氈是一門很紅火的技藝,掙得相對也會多一些。雖然走串的是農村,但是每到一個村落,村民們都會以節日的飯食來招待搟氈匠??匆姎纸硞儊砹?,準備搟氈的人們,就會熱情地把他們招呼到家中,端茶到水,遞煙讓座。即便不準備搟氈的人們,看見氈匠也都會湊近寒暄幾句,禮讓一番,畢竟自家炕上的毛氈和這些人有著很深的淵緣。
在過去,神木人常把毛氈看作這戶人家日子窮富的象征。無論走到誰家,人們都先要看一眼這家人炕上鋪的毛氈,如果毛氈干凈漂亮,人們就覺得這戶人家光景殷實、人也勤快,如果誰家炕上鋪的毛氈破破舊舊邋邋遢遢,人們便會覺得這戶人家光景一般、人也懶惰。那個年代,匠人們搟制一張氈大概會收取一到兩塊的費用,而搟制一張氈大概需要20斤左右的牛羊毛。后來,由于原料缺乏,搟氈又是純手工制作,成本較高且工藝復雜的羊毛氈已經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搟氈這一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的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隨著人們慢慢搬離窯洞,脫離土炕,而悄然地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搟氈匠也越來越少。隨著老一輩搟氈藝人慢慢老去,搟氈這一非物質文化也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幾代氈匠傳承了幾百年的大弓,擱置在被人遺忘的角落,任由灰塵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