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捏面人人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藝術品。在以面食為主的陜北地區,許多地方都有在七月十五捏制面花的傳統習俗,而在民間有著廣泛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當數神木面花。
每年這一天,神木農村家家產戶要捏制面花,當地俗稱捏面人。這些面人大都五彩繽紛,栩栩如塵,豪放、大氣而傳神,每件都可以看作是一件絕好的手工藝品,除祭祀外,烘干后分發給兒孫和當做走親串友、相互饋贈的禮品。
農歷七月十五又稱“麻谷節”,相傳在神農時代,我國就有人從事農業生產了,但那時的農作物只有麻子和谷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際,會請求神靈保佑多打糧。漸漸地,祭祀麻谷成為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象征。在這果熟之時,人們用新麥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谷神,將其拴于莊稼地里,進行祭祀。這是捏面人的最初來源。
神木面花的主要特征有三個:
一是取材廣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甚至神話傳說中的,都可以在神木婦女手中被夸張、藝術地具體捏制出來,比如飛鳥、游魚、爬娃娃等;
二是不受大小限制,有面人大至真人一般,也有小至一朵花;
三是只有每年七月十五這天,人們捏制面花,祭祀天地或互贈親友,它已超出了一般食品的意義范疇,人們更多地是把捏制的面花當作一種與生命、心靈緊密關聯的神品對待。
技藝方法:
捏制面花除了白面和水,需要的工具有案板、碗、堿、刀、錐、剪、梳子、竹筷、火柴棍、食用色素和做眼睛用的紅花椒籽、高梁桿等簡單道具。
①醒面:掌握好和面的水溫,入堿要均勻,將和好的面放入粗瓷盆里發酵,就叫醒面。
②揉面:揉面要看面的干濕度適量加入干面,要反復推、壓、搓、揉,要看到面團表面光潔,不能有裂紋和面褶,這樣才能使面有筋道,可塑性強,蒸熟后面花表面不起泡、沒沙眼,不易干裂破損,而且色澤鮮亮、口感好。
③捏制面人:捏面人很有講究,凡是懷孕、有病、作風不好的女人不作面花。制作面人時,先將面分成幾塊。按心意確定了面花的比例,然后分別再將每塊面揉一遍,大形做成后,用剪刀剪出手和腳,然后把眼籽粘上去,面花做好后不能放置過于通風的地方,否則會裂開。
④蒸面花:面花入鍋后,蓋好鍋蓋,鍋燒熱后約二十分左右,面花便蒸熟了,從鍋里拿出來后,分別用筷子醮上紅點。
⑤曬面花:在太陽好的天氣里,把面花擺在簸籮上,翻曬到全干。這樣存放很長時間不會霉壞,不會變味
民間傳說:
傳說一:舊時城墻(即長城)南北發生戰爭時,兩邊的人詛咒斗法的方式,因城北人人高馬大,城南人咒城北人時就殺驢煮了連驢骨分食。城南人普通長的矮小所以城北人則捏面人吃以回咒對方。
傳說二:相傳,這種習俗開始于元代末年反元時,據說漢人用互贈“面人”傳遞信號,漢人的一種聯絡暗號:“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殺韃子”,在神木和府谷一帶,普遍有這樣的傳說。
傳說三:很久以前,民間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災,那瘟神打算要人間一半人的命才肯罷休。真武祖師為了救人,化身為一婦人到民間教人們捏面人消災,他傳下神旨說:“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 人?!庇谑侨藗円贿M入七月就開始捏面人,到七月十五這天開始吃。到了這天,那瘟神見到人間一片人吃 人的慘狀,便信以為真所以就不再傷害人了,人們才得以擺脫這場瘟災,此后每到七月十五,人們便用此象征性死亡來換取生命的法子消災滅難。
傳說四:傳說,在東漢末年陜北某地千家莊出了一個既像狗又像狼的怪物。他經常出沒于黃昏和夜間,人們跟據叫聲稱之為“嘛嗚”。這個妖怪成精多年,魔力很大,經常作惡鄉里。每年里嘛嗚除生吞活剝,傷害無數牲畜,還強迫人們每年七月十五晚上,給他獻上一對童男童女供其當下酒菜。黃巾起義后,從中南山來了一個神通廣大的老道,他設計用酒灌醉了嘛嗚,同樣燒香立供獻上面捏的童男童女。從此各地就照此法在七月十五麻谷節這天蒸面人,面獸、面燕燕,來供奉嘛嗚,消解孩子們的災難。捏面人與祭祀麻谷神在同一天,而嘛嗚與麻谷又是諧音,所以也有人誤稱此日為嘛嗚節。嘛嗚應該是一種極兇殘的妖邪,關于這種恐怖直到現在仍在陜北各地延續著。當孩子哭鬧時,大人就說:“看,不敢哭了,嘛嗚來了?!焙⒆硬恢飭铻楹挝?,但見大人變眉失色的樣子,早怕的不敢哭鬧了。這種孩童時形成的對于嘛嗚的兇惡感,幾乎是現在活著的幾代陜北人所共有的恐懼。
神木面花作為豐收和慶祝豐收的象征,包含著人們對土地的期望和對莊稼的祈禱,包含著對于天災人禍的深刻體驗,它不只體現了祭祀神靈和祖先,趨逐鬼魂,護佑兒孫和親朋的美好祈愿,更成為這片土地上廣大婦女展示才藝的一項重要精神活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