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廟宇群位于神木市城東500米處,因層巒疊嶂,嶺脈逶迤九重,游走如龍,故又稱九龍山。南向一嶺,高峰矗立,酷似龍頭,中穿二孔如目,叫龍眼山。每當旭日東升,龍身隱約,日頭透孔而過,直射城頭,甚為壯觀,名曰“龍眼透日”。置身此間,視野開闊,全城盡收眼底,心胸頓然開朗,讓人倍感“精神在高處”一語道不盡之意。此山為神木八景之一。
據史料記載,山上建筑明代時已初具規模,后經多次修葺、擴建,清代至民國為鼎盛時期。其地理位置獨特,建筑龐大,以雄險取勢,加之僧道云集,曾名震塞外,是周邊地區很有影響的古剎和名勝。廟群主要分布在香爐山、鳳頭山、龍眼山的山腰及山頂間,南北綿延3公里,海拔千余米。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建有關帝廟、呂祖洞、張仙廟、萬佛洞、財神廟、七佛洞、祖師廟、魯班廟等集佛儒道三教于一體的各類建筑二十余處100余間。
解放前部分廟宇毀于戰火,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局部再遭破壞,八十年代后相繼由民眾自愿集資和政府投入對廟殿、上山道路進行了恢復與改造。東山廟群整體建筑依雄踞險、虎踞龍蟠,既有雄偉宏大磅礴之勢,又有絕壁懸崖臨空欲墜之險。其廟殿亭廊雕梁畫棟、飛檐脊獸和石窟造像以及大量的雕塑繪畫碑碣的精工細做均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2006 年,神木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龍山的來歷,傳說北草地的黃風怪黑水妖久動干戈,鬧得窟野河常常發大水。神木縣城經常遭受山洪侵襲,每到發大水時,城墻外洪峰起伏,波濤洶涌,大有撲沒城頭之勢。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人們呼天叫地,苦不堪言,連連祈禱蒼天。玉帝便派九條龍下凡治水,并化做城東的九龍山。巍巍然的九龍山,綿延數里,氣勢非凡,成為一道天然屏障,繞城東環圍屏立,護佑著一方子民。它激蕩,高邁,永保一方水土平安。
香爐山位于其東側,山形獨特,由巖石自然風化而成?!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香爐山,以形如鼎峙也?!逼漤敶篌w細,既像對空奮擊的怒拳,又似拔地而起的蘑菇,前人說它像挺頸瞭望的鳳頭,故稱鳳頭山。民間傳說明武宗駐蹕此地,因見此山四面峭削,山頭圓而舒,遂賜名香爐山。每當月圓之夜,暮色四合將整山圍攏,一輪麗月從香爐山后升起,遙望似香煙繚繞,亦為云川佳景。
龍眼山頂有座祖師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祖師廟座北向南,大門前有銅獅一對雄壯威武,還聳立銅旗桿一對,高十米,上盤金龍兩條。大門兩側刻有金字對聯云:“虎踞龍蟠雄勝地,修身養性自在天?!鄙厦肌澳闲塾^”。大門頂上有樓一座,南北兩開,南樓五龍廟,北樓觀音廟。祖師廟分上下兩院,上院正殿塑真武祖師神像,請能工巧匠用銅鑄成,高五米一,威武高大,金光閃亮。殿堂雄壯,朱門油漆,描龍繪鳳,五光十色。門前有一對聯云:別三宮辭大院修成正果,入武當歸大道煉就金身。兩邊廂房數間塑有古代十大元帥和山神、土地等神像。院子中間設立大銅香爐一個,香煙繚繞。院內長有四株柏樹,翠綠如傘,四季長青,并有牌坊一座,造型精美,廟院既幽雅清凈又璀璨絢麗。
祖師廟院背后修有茶坊七間,專門燒茶水供游人和住廟人員飲用。門柱上有對聯云:“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語三句振雄心”、“北汲清泉池中水,南采龍井山上茶”。還修有戲臺一座,每年古歷六月初八日為例會,唱戲等趕大會三至六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每年正月初,山廟上張燈結彩,電燈通夜照明,鼓樂喧天,神木城居民和附近村民成群結隊上山廟燒香敬神游玩,謂之朝山。
九龍山崖上有一石洞,上書慧泉龍洞,洞內有石井,泉水長流,清涼可口。九龍山半山腰還有呂祖洞、張仙洞、下佛洞、古佛洞、七佛洞等,都是古代人工鑿山打成石洞,修為寺院。洞內塑有神像,栩栩如生,壁畫五彩繽紛,畫有古代人物、神仙故事。萬佛洞建于明代,今修為萬佛寺,寺院整潔,有亭臺廊堂。石洞內塑大小佛像上萬尊,據說是陜北最大的人工石洞,最多的佛像洞。呂祖洞修于明代,依山打石洞內塑呂洞賓等神像。拾級而上,有建于宋代的張仙洞。傳說是古代麟州州官張亢,參將張岜,廉政愛民,英勇善戰,二人同守麟州,打敗西夏兵馬進犯,保衛了地方安全,眾百姓為紀念清官好將,鑿山打石洞,尊二張為仙,塑像立廟祭祀,至今香火旺盛。
東山祖師廟西北側山畔上一座高塔,名為麟寶塔,亦是九龍山一大風景亮點。塔內塑有老子、孔子像,刻有詩詞文賦。塔底四周筑有圍屏墻,用河北曲陽漢白玉板石柱作成圍墻,墻板上刻有花草圖案。塔旁還修了長廊一處,涼亭三個,紅柱綠瓦,供游人休憩、娛樂之用。有賦云:云川之地,造化鐘靈。雙峰高峙的九龍山,天目炯炯,瞰熠熠華物。九龍山祖師廟經邑人修茸,煥然一新,殿宇宏偉,香火鼎盛,仙來神往,豈可無塔?于是九龍神脊便起千尋寶塔,原神木縣縣委書記郭寶成欣然命筆,題“麟寶”于塔門。九龍山麟寶塔,高十三層,夜攬明月,晝舒祥云,下鎮云川,上接天庭。登臨塔頂,睹物思紛。虛空俯瞰人如蟻,星斗高排鳥去云,方悟人生渺渺,洞開廣博胸襟。詩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也有當地文人詩云:“一晌興登麟寶塔,九龍含潤獨雄尊。無邊春色來天地,萬古清風會友朋。悟道涼亭求自靜,賞景高閣看云生。崇臺今添群山勝,功德永輝日月明?!?/span>
在塔頂,極目而望。山西,長城曾斜穿而過,如今只剩下幾個復修的古垛臺,莊嚴地立在大漠里,孤寂地講述著歷史的悲涼與世事的淪桑。伸出手,摸摸山上那些屢遭風雨侵蝕的石頭,黑漬的顏色,浸著一種無情的冷寂。只有鐘聲,被僧人撞響,沉穩、韻極悠長,聲接了遠古,又蕩向未來的時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