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二郎山,麟州勝景,古屬羌山,俗稱西山,因山體中部有兩處凸起,狀如駱駝雙峰,又名"駝峰山"。其海拔高度為1082米,素有"陜北小華山"的美稱,成為神木的標志性景觀??咭昂?、禿尾河匯流于山前,雄偉的長城穿行于后。西邊沙石相間,一片松林,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過神木縣,見此山形頗似案頭筆架,所以又賜名"筆架山"。
二郎廟群建于明正統8年(1443),歷代均有修葺。嘉靖年間重修"諸神殿頂梁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歲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勢蜿蜒,巍峨險峻。在前后1公里的山脊上,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由山腳石窟地藏閣起,至北山頂山神廟止,計有廟群建筑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等。整體建筑疏密相間、布局有序,建筑物多為磚木結構,頂部采用歇山、硬山等多種形制,分別覆蓋以布瓦,門面檐頭油漆彩繪十分考究。廟內彩畫以工筆畫重油彩畫法為主,雕塑石刻題詞豐富多彩,均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其間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一處,還有壁畫2幅、碑石10余通,以及石刻楹聯、題字等。這些石刻,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史料價值。她的魅力在于山勢的險、峻、奇與釋、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觀渾然一體,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藏洞石窟,明代建設,坐北向南,面闊2.3米,進深7.8米,高3.45米??唔斣寰疁\浮雕龍鳳花卉等。門壁東、西兩側有明代立粉壁畫"看經誦文積善圖"與"判官貪淫酒色圖",寬1.77米,高1.45米。
八仙洞,明代建設,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腰處,利用自然山洞鑿而成,通面闊3間8.9米,通進深4米。門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臺和欄墻。
浩然亭石窟,建于抗日戰爭時期,石窟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8米,進深3.0米,高2.2米。四壁鑿嵌有抒發抗日報國的詩文碑,亭額為抗日名將何柱國所題"天地正氣"四個大字。
二郎廟,始建于明正統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通面闊3間8米,通進深4.3米,廊深1.65米,占地287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東西廡殿、大門、鐘鼓樓等組成。正殿三架梁帶前廊,硬山頂,東、西墻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繪傳統工筆畫"矣云軼事圖",正壁有14小幅國事"山水圖"。大門外為明代磚雕照壁,懸山頂,檐下磚雕斗拱,壁高4.2米,寬2.95米,厚0.58米,壁芯減地淺浮雕,正面雕刻"虎嘯圖",背面雕刻"九龍戲水圖",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圣母殿,始建于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臺上,硬山式磚木結構,通面闊3間6.1米,通進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樓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間,面寬1.46米,高約3米,懸山頂,檐下石雕斗拱,額枋浮雕二龍戲珠,正面額題:"壁霞行宮",北刻"圣母元君"。殿后為明代建筑諸神殿。
倒座觀音堂,始建于明代,后毀于戰亂。清康熙十六年復修,坐南面北,磚木結構,正殿3間,通面闊3間8米,通進深3.5米,廊深1.5米,東西偏房各1間,配殿2間,為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
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改為護國寺,民間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廟群,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間,為磚砌拱券式結構。殿東、西壁均有明代彩繪壁畫,東壁為"東山全景圖",西壁為"西山全景圖"。
山神廟,始建于明代,位于"二郎山"山脊最后,占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1間3.8米,進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